1950年,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等报纸交邮政系统向全国公开发行。随着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,报刊发行系统也不断发展壮大。今天,北京报刊发行局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报刊发行局。
提起过去,潘沅科长感慨万千。她是1974年入局的,当时北京邮政报刊分发中心设在天安门广场东侧。每天一大早,都有一辆装着高高草绳的大马车在宽阔的长安街上慢悠悠地通过,那是用来捆扎全市当天报刊的草绳。师傅向刚入局的潘沅传授报纸捆扎术:在特制的方木橙上有一个“十”字槽,把草绳打一个“十”字结放在槽里,再把500份报纸压在上面捆扎。这是个又累又脏的重体力活,潘沅她们每天捆扎分发完报纸,双手已经磨出了水泡。后来水泡变成了茧子,女孩子的手粗糙得像木锉,回家都不敢摸婚床上的被面。潘沅与草绳打交道直到1975年,而这种草绳捆报纸的做法早在1950年就普遍采用了。
1975年以后,据说是为了不让送草绳的马车再经过天安门广场,北京报刊发行局改用帆布制作的报皮。这种报皮长1.5米、宽0.4米,外系一根背包带,与长条型的报皮正好形成“十”字。这项改革当时很受欢迎。但捆扎报纸的劳动强度并没有减弱,每天发完报纸后,大家还要聚在一起整理各支局退回的布报皮,以备第二天使用。发报台下堆满了脏兮兮的布报皮,等整理完了,大家的鼻孔也黑了。这种布报皮一直沿用到80年代末。
80年代末是个大变革的年代。北京市报刊发行局有了自己的报纸捆扎机,发报台终于变整洁了。后来,捆扎机也在不断更新换代,从最初的机械式捆扎机,到液压式捆扎机,再到目前广泛使用的环保型无烟全自动捆扎机。
记者日前曾到该局的生产现场参观:巨大的报刊捆扎流水线像一条匀速流动的河,大小不同、色彩各异的报刊像河里跃动的鱼,“渔夫们”站在“河”边,从容地把“鱼”分拣到各省、市(县)、区(镇)。整个生产车间忙碌而有序,空气中飘着油墨的淡淡清香。楼上的数据中心与九个作业车间全部实行数据联网,已基本实现了网络化作业。
科技进步直接带动了北京报刊发行事业的发展。1950年,北京报刊发行局订销报刊品种仅677种,订销量826万份;1999年已达6700种,订销量15.35亿份。
今年4月,经中国发明协会推荐,北京报刊发行局自行开发的“要数混发包装处理系统”参加了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第28届国际发明展览会,在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个项目中,该系统获得了金奖。